对错
日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抗拒“断言”,并且在这些年里越演越烈。哪怕说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敢加以肯定,不是だろう就是かもしれない,实在不行那就と思う,毕竟“任何人不因思想受处罚”。结果现在连“我想”都变的刺耳了,只能说ように感じる,“仿佛有种感觉”云云。
语言是心态的直观呈现。泡沫经济的崩溃打碎了大和民族的骄傲,对未来的确定感溃缩成个体的不安,于是日本人一下子变的唯唯诺诺了起来,用不确定的表达构建防御,规避风险,绕开冲突的同时也和真理渐行渐远。
科学离不开逻辑,逻辑离不开推理,推理离不开命题,而命题必须是一个斩钉截铁的判断。我们当然希望这个命题是正确的,这样无论是命题本身还是后续的一系列结论都又带领着人类更进一步。
但即使命题错了,它也有另一种价值,既可以修正后续研究的方向,也可以作为后续实验的基础,在现代科学繁杂艰涩的今天,幻想每次都一发入魂有些天真到不切实际,这样一次次试错的观测射击才是向真理进军路上的常态。
而拒绝做出任何论断的或然表述是无法参与到这一伟大事业中的,“可能”这种无法证伪的废话固然因为它的模糊性远离了争辩,也正因如此而失去了作为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命题的价值,背离了真理的方向。这也是为什么真理越辩越明。
说些模棱两可的话试图讨更多人的喜欢,那是政客的伎俩,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就要有敢于判断的果决和直面错误的勇气,哪怕是稍显鲁莽的武断,也好过宇宙声明式的叠甲。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