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烛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
普通人看到“举烛”,说:“这是说天黑了,得点蜡烛。”
语文老师看到“举烛”,解释说:“‘举’,是说我们要奋力托举学生;‘烛’,是说我们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教师的奉献精神。”
“红学家”看到“举烛”,解释说:“‘举’,指中举,暗示贾宝玉最终还是考取了功名;‘烛’需拆字解,就是火虫,就是飞蛾扑火。寓意贾府败落之际,考举人如同飞蛾扑火,反而加速了灭亡。大家不要觉得牵强,要知道红楼梦的艺术手法叫‘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这个举烛绝对不是随手一写,肯定是曹公设置的大伏笔。”
“文学评论家”看到“举烛”,解释说:“‘举烛’蕴含了一个心理机制:蜡烛的光是忽明忽暗的,而人对不断变化的光线非常敏感,注意力就会被迫集中在环境变化上,引发紧张感。武松夜审潘金莲前执意举烛,正是为了营造这种高压的氛围——否则怎么不生火或者用火把?可见武松粗中有细,智勇双全…”
听众说:“大师,您看岔了,举烛的不是武松,是潘金莲。”
“哦哦哦…”文学评论家挑了挑眉,重看了下“举烛”,又解释说:“咳,‘举烛’还含有另一层心理效应:在人类进化历程中,黑暗里经常伴着更多更大的威胁,因此黑暗更容易滋生恐惧。潘金莲举烛,正是暴露了她内心的恐慌,想借着光亮寻求慰藉。就这么一个举烛的小动作,便精准地刻画出了潘金莲的心理,施耐庵真是无与伦比的小说圣手!”
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