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西方哲学史

前言

  •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作者弗兰克·梯利

希腊哲学

自然哲学

由宗教开始对客观世界本质的思考

米利都学派

思考实体问题:构成世界的基础性质料是什么?

泰勒斯

脱离宗教,开始提出和回答哲学问题

  • 所有事物都充满神性
  • 地球是一个漂浮在水上的扁平体
  • 水是万物的本质原因
阿纳克西曼德

泰勒斯的学生,否定了泰勒斯的理论-因为水无从解释它自身,把本质指向无限,虽然他的无限并非指抽象的无限,但思想上仍然前进了一大步

  • 无限是一个混合物,事物通过分离从中产生
  • 无限是不明确的、不确定的、在质上没有分化的质料
  • 无限是处在可观察的元素之间的某种东西
  • 无限是无穷无尽的
  • 宇宙是轮回的,事物从无限中产生,最终回到无限,开始新的循环往复
  • 事物从无限中产生,通过转化后有各自的质和独立性,不能将质归于无限
阿纳克西米尼

阿纳克西曼德的学生,在质的转化向量的变化方向上走出了一大步

  • 认为基本实体是气
  • 通过稀释和凝聚解释可观察元素由基本实体产生

毕达哥拉斯学派

作为数学家,对数量感兴趣,开始思考世界的一致性和规律性问题,通过数来解释

  • 数论:数字可以表示量度、秩序、比例,是万物的基础
  • 数是事物的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事物的形式或关系结构
  • 宇宙是圆的,中心是火,行星绕着中心旋转

赫拉克利特

思考变化问题,关注物质如何互相转化

  • 没有事物是真正永恒的,宇宙在不停的变化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 用火作为根本基质
  • 每种事物都变为其对立面,因此每种事物都是对立性质的统一体
  • 在所有的变化和冲突中有一个不可阻止的法则,所有的运动、变化和对立都以它为基础:逻各斯(logos)
    • 可能是基于1.事物不停变化;2.事物又始终能变为其对立面,所以认为其中必然有某种约束它们的法则。看来尽管他是逻辑的祖宗,但是他提出logos却并不是出于逻辑
  • 灵魂是宇宙之火的一部分
  • 感觉知识比理性知识低级
  • 人必须服从理性

埃利亚学派

认为事物必定是恒久、不运动、不变化的

色诺芬尼

神学家而非哲学家;批评带有拟人论特征的多神论;强调神的统一和不变,认为神是永恒不变的;泛神论者,认为神就是世界

巴门尼德

开始用抽象思维思考问题;本体论,开始探讨存在

  • 非存在就是无,一旦能够被思考那也就不是非存在了,所以存在不能从非存在中产生
  • 存在产生于存在本身,所以存在是同一的
  • 存在是连续不可分的;因为如果存在可分,那分开存在的间断本身也是存在
  • 没有非存在可以让存在在其中运动,所以存在必定是不动的
  • 存在和思维是同一的,只要能被思考,就是存在,反之非存在也不可能被思考
  • 世界是温暖光明的元素和寒冷黑暗的元素两种基质混合的结果
芝诺

巴门尼德的学生;通过指出反对观点的荒谬来证明埃利亚学派的学说

  • 芝诺的运动悖论
    • 从某个位置运动到一个目的地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在起点和目的地之间必须走无数个点
    • 阿基里斯和乌龟:动得最慢的物体不会被动得最快的物体追上。由于追赶者首先应该达到被追者出发之点,此时被追者已经往前走了一段距离。因此被追者总是在追赶者前面
    • 一支飞行的箭是静止的。由于每一时刻这支箭都有其确定的位置因而是静止的,因此箭就不能处于运动状态
    • 运动的相对性:一个运动中的对象从一个静止位置来观察,还是从以不同速度运动的位置来观察,是多变和矛盾的
萨默斯的麦里梭

提出存在在空间上也是无穷的

  • 存在不可能被产生,因为那意味着在存在之前有一个非存在
  • 没有真空或者非存在,因此需要空间的运动是不可能的
  • 感觉在呈现运动和变化上欺骗了我们

恩培多克勒

开始解决世界静止和运动的矛盾,结合赫拉克利特和埃利亚学派的思路,认为没有绝对的变化,但是可以互相组合产生变化

  • 事物的根源是四种元素:水土气火
  • 用自己的理论猜想宇宙形成的过程,如气形成天空等等
  • 两种虚构力量,爱和恨控制着他们统一和分开,组成或毁灭物体
  • 因为物质微粒的作用产生感观,如火和水的微粒进入眼睛产生影像
  • 物活论,所有事物都有思维能力

阿纳克萨戈拉

和恩培多克勒一样思考静止和运动的问题,认为元素肯定多于恩培多克勒的四种;二元论

  • 物质由具有特定性质的无限数目的极端细小微粒组成
  • 皮肤、骨头、血、肉等构成人体,人体由食物滋养,食物由水土气太阳获取其成分,所以水土气太阳必定具有构成皮肤、骨头等等的物质微粒
  • 世界因最初的旋转运动而产生,旋转分开了浓稠和稀薄、温暖和寒冷、明亮和黑暗,直到形成了复杂的世界
  • 最初的运动来自努斯,一个有理智的本原

留基伯

米利都人,跟随芝诺学习,创立了原子论学派;几乎没有留存任何事迹,存在与否存疑

德谟克里特

留基伯的学生,原子论学派的创始人

  • 赞同埃利亚学派,认为没有绝对的变化
  • 事物由不同形式、重量和大小的原子构成
  • 原子是广延的,但物理上不可分
  • 真空是存在的,事物通过真空彼此分开
  • 原子具有自身固有的运动,并因运动演化出了世界
  • 灵魂由最好、最圆、最机智的热原子构成
  • 感知由被感知物体相似的流射物作用于感官而产生
  • 不同物体的可感性质并不在于物体本身,而是原子对感官的影响
  • 神也由原子构成
  • 幸福取决于灵魂的安静、和谐和无畏,身体的快乐短暂又会产生痛苦,欲求越少越不容易失望

人本主义

智者派

智者本来指有智慧、有技巧的人,但后来被用在职业教师身上,并因其收费和走进激进的诡辩而变为贬义

希波战争的胜利给雅典带了了繁荣,进而带来了民主,民主又让演说和论辩成为了生活的需要,思考的必要性带领人们走进了启蒙时代。前人纷乱的学说本就互相矛盾,思考滋生的个人主义也助长了对传统和权威的怀疑,智者们找不到答案,最终开始怀疑一切,如果万物都是变化的,那么也不存在知识;智者并不证明任何真理,只是说服别人接受两个矛盾陈述中的一个;达不到绝对的真理,但是相对的知识具有实践意义

对知识的怀疑也过渡到伦理,各种不同的风俗、传统、道德,其正当性也受到怀疑;认为道德等标准是基于人类的习俗和约定,而非事物的本性和构成方式

智者把哲学的方向从自然转向了人自身,他们对知识和伦理的批判也促进了两者的深入研究,用思考对两者提出了理性要求

普罗泰戈拉

知识依赖于具体的认知者,一个东西如果在一个人看来是真的,那么对他而言就是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 不存在任何事物
  • 即使有某物存在,我们也不可能知道它
  • 即使某物存在,我们也能知道它,也不可能把这一知识传达给他人

苏格拉底

终结智者派造成的混乱,肯定知识,在不同的观点中找到根本的一致;否定有关宇宙论和形而上学的思考,认为其没有意义和结果

  • 怀疑论/谈话式/通过对话明确概念或者定义/用经验或者归纳/演绎
  • 知识是最高的善
  • 知识是美德的充要条件,没人能知道真的善后,却去追求恶
昔勒尼学派

由亚里斯提布斯建立,采纳了苏格拉底对快乐的描述和满足源于理智追求的观点

  • 最高的善意味着获得最大数量的快乐和避免痛苦
  • 并不区分快乐的较高级和较低级
  • 其中的悲观主义者海格西亚斯认为人生就是痛苦压倒快乐
犬儒学派

由安提斯泰尼建立,夸大了苏格拉底学说,认为美德因其自身而有价值,与任何快乐形式的报偿无关

  • 人有义务拥有美德,并独立于所有欲求
  • 倡导者采取极端的训练、约束、克制并不受财产影响,即禁欲
  • 拒绝文明的不自然,倡导回到自然状态

柏拉图

改造结合了他之前的哲学思想,终于建立了统一的哲学体系

  • 建立辩证法或认识论
    • 知识分级:想象/信念/推理的才智或理解力/理性的洞察力
  • 科学等级:算术/平面和立体几何/天文学/和声学/辩证法
  • 理念学说
    • 事物的本质在于其普遍的形式
    • 形式或者说理念,是真正的实体
    • 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种类的形式、质的形式、关系的形式等
    • 二元论:形式是抽象的,与具体的事物相分离
    • 形式是非物质的,独立于任何心灵而存在
    • 形式是永恒不变的
    • 形式在逻辑上相互联系,构成等级
    • 形式为理性所把握
    • 具体的事物“分有”形式
  • 自然中的具体对象是理念的复制品,由“物质”组成
    • 理念是事物的首要基质,物质是低级和次要基质
  • 造物主由已存在的理念和物质建造世界
    • 造物主是世界的积极和动力性原因
    • 解释了世界原型的模型
    • 解释了造物场所和发源地
    • 解释了善的形式

unfin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