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记
整部《孟子》基本上都是在论述他的政治抱负,其中寥寥几句有关个人修行的劝谏,其实也是孟子心中大人为政的基础素养。
在孟子构想的社会秩序中,从天子到庶人每个等级都应各安其位、各尽其职。这相较于今天“平等民主”的普世价值观当然冥顽落后,但是对比同时期世界另一边大肆鼓吹的奴隶制度,明显还是体面多了。
孟子相信人性本善,站在这套体系顶端的君主当然更不例外。作为一个生而固有仁义礼智的君主,他理应把他的仁善扩而充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如此则必然仁者无敌。
然而事与愿违,别说他理想中的君主了,就连愿意尊他为师的都没有。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以“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解释,称环境未能养护君主的仁心;至于为何环境不能养护他的仁心,他没有继续深究。其实就算真的给出答案,那恐怕还要追问答案的答案,也无非是在无穷倒退的路上再进一步罢了。
把理论失真的原因归于外物只是孟子的一厢情愿,其实他的设想与现实南辕北辙的根本原因很简单:他想推行的仁政符合百姓的利益,也符合国家的利益,却唯独不符合君主的利益。众乐虽乐,但却需要君王放弃个人享受,把自己的财货分润出去,由“代天牧民”变成了“民为重,君为轻”,这当然让他们无法接受。
孟子还认为可以对权力实行自下而上的监督和限制,下级对上不仅可以“有过则谏”,甚至还能“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可惜他也同样找错了听众,他的宣讲对象恰恰就是他想关进笼子里的权力本身,也无怪齐宣王勃然变色。
孟子不是要损害食利者的利,就是要限制当权者的权,他的学说也自然被这些站在权与利顶端的人敬而远之。他奔波一生,终究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能哀叹着“无有乎尔”。万幸后世并没有忘记他,能和孔子并称,想来也足以告慰他平生所望了。
2025-09-29